河口慧海(KawagutiEkayi,1866-1945)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进入西藏拉萨的日本人,同时也是诸多外国入藏者中一位颇具世界性影响的人物。对其入藏过程及其学术贡献进行比较细致地考察,不仅有助于了解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之间的关系史,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日本藏学发展史的了解。因此,本文拟就河口慧海的进藏活动及其对日本藏学的贡献做一考察。不妥之处,敬请识者指正。
一、河口慧海第一次入藏
(一)河口慧海的入藏动机
河口慧海,1866年1月12日生于大阪娇市,幼名定治郎。15岁进入汉学者土屋弘(号凤洲)的家塾“晚清塾”学习儒学。23岁到东京求学,进入刚开设不久的“哲学馆”(1887年创设,即今天的东洋大学),1891年3月毕业。在哲学馆学习时期,佛学家井上圆了对河口慧海以后的学术和思想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。25岁时河口在东京五百罗汉寺剃度为黄璧宗僧侣,取法名“慧海”。不久,河口慧海出任该寺住持,致力于研读《大藏经》。
日本的佛教经典几乎完全是依靠汉文佛典翻译的。河口慧海在研读《大藏经》的过程中,发现同一经文的不同刻本内容相去甚远,有的是顺序颠倒,有的含义不一,很难甄别真伪。他认为研究佛典的最佳途径是与原典对勘,因此找到梵文佛典显得尤为重要。他知道佛教的发祥地虽在印度,但印度本土的佛教已为其他宗教所取代,很难找到梵文佛典,而尼泊尔和西藏却将佛教继承下来,还可以找到梵文佛典。因此,到遥远的西藏等地搜寻梵文佛典是河口慧海的迫切愿望。
河口慧海向往去西藏取经,还与当时日本和欧洲学者重视藏文经典的观念有关。他在哲学馆求学期间,曾听过日本印度学始祖南条文雄(1849-1927)的讲座,其中谈到欧洲的学者不太看重汉译佛经,认为用藏语翻译的经文,无论在文法上还是意义上,都比汉译本准确、可信。河口认为:“如果藏语翻译的经文是准确的,那么即使梵文经文已经失传,利用藏文翻译的经文也能进行研究。而且对汉译经典和藏译经典进行比较研究,不仅非常有趣,同时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。因此,为了进行这种研究,必须到西藏学习藏语。”
此外,河口自从25岁时出家以后,僧俗事务缠身,不能专心地进行佛道修行,他认为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出家的意义。他以后追述说:“如果能到世界第一的喜马拉雅高山中修行的话,可以远离世俗,专修清净妙法。为了实现这个愿望,是我越过喜马拉雅山,进入西藏的主要原因。”